Social Science in SNP(6)

Social Science in SNP(6)

May 11, 2022·
Huixin Deng (邓慧欣)
Huixin Deng (邓慧欣)
· 6 min read

1.一种”推己及人“的联想 Knowledge about others reduces one’s own sense of anonymity, Nature

这是我们组老师分享在组会群的文章。在我上了一些JDM课程后判断,应该是属于典型的JDM范畴了。文章研究的是一种人们对他人认知的预测偏误。研究者发现,当人们对于陌生人的认知增加以后,会认为陌生人对自己的认知也会增加。也就是说,人们这种”推己及人“的想法会改变人们对他人对自己看法的感知。文章中报告了一个实地实验,说的是在纽约的某些社区,研究者们告知了居民附近一个警察局的办公人员的基本情况,算是对”陌生人“的认识增加了,结果导致整个社区的犯罪率都下降了…

关于预测偏误是JDM当中很大的一个领域,这个文章从小领域来说应该属于overconfidence 推荐最近在看的Colada系列讲座,每天一小时了解JDM前沿 Don Moore (Univ.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Data Colada Seminar Series (01 May 2020) 这个讲座就是以比较不一样的视角来解释我们日常会遇到的过度自信的预测偏误,配合manuscript,效果更佳~ https://osf.io/kn8as/download

2.用”大模型“挑战”小模型“ Machine-generated theories of human decision-making, Science

这个文章用machine learning的”大模型“方法和传统的”前景理论“等方法来对人们的风险偏好行为进行预测。研究者通过Amazon Mechanical Turk 的众包服务开发了一个大型的风险决策数据集,收集了人类对近 10000 个风险选择问题的决定,作者用其中的一部分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人们对于风险的偏好,并根据预测的结果与传统的经济学”小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大模型“的预测效果更好。不过作者也说了,这是行为经济学家能够借助的工具,毕竟还是要进行因果推断的。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延伸阅读这篇相关的介绍: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6117eb4429e0fe279306d71d?nav=post_same_author&p=6117f28554abdc51813e1a8a

3. 通过针对性广告改变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的看法 Shifting Republican views on climate change through targeted advertising nature climate change

这个研究比较像是传统的field experiment的套路,作者认为对于有不同政见的人,例如共和党是偏保守主义的,那么采用对应的保守主义的宣传广告能够让持有类似观点的人更容易被说服。从结论上来说,很直觉,但文章的故事讲得很不错,适合练习怎么把故事讲好。

4. 在线多样性训练对于促进社群中多元化的作用 The mixed effects of online diversity training, PNAS

文章讨论了使用一种短暂的网络多样性的培训会不会降低人们在工作场所对女性的偏见。结果发现在实际的场景中,这样的短期训练能够提升人们对于女性的态度,但并不能实际改变人们在工作场所中对女性产生偏见的行为。只有对于那些本来就对于女性有比较强烈的支持态度的参与者,提供在线多样性训练能够真正改变他们的多元化行为。

5. 对于”倡导偏见 (advocacy bias)“ 的思维模式探究 The automatic influence of advocacy on lawyers and novices, nature human behavior

试想下你作为一名辩护律师,需要为你的客户提供法律上的服务。在这样的场景下,你能够保证自己对于证据的看法和判断是没有偏见的吗?所谓的 advocacy bias 就是描述的在辩护律师的角色下,人们其实会不由自主地对于它们的当事人是否是有罪的,是否会被惩罚等结果产生偏见。在文章中作者论证了这种偏见是一种不受控的自发行为(not controllable but automatic)。即便通过专业的训练,提供金钱的激励也无法改变。作者也采用了多种的测量方式,并对结果的稳健性进行了讨论。

6. 大人,时代变了!(Widespread misperceptions of long-term attitude change, PNAS)

作为文化的大熔炉,美国对于大量社会议题的争论(如:堕胎、移民管控、枪支控制、气候变化、种族差异)等等问题的态度随着时间在发生变化。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团体会定期进行大规模的民意调查来更新所谓的“主流价值”,看看人们的想法是否会发生对应的变化。但是,身处于变化中的人们,是否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想法已经发生了改变呢?这篇文章探究了对于51个具有争议性议题的态度,探究人们是否能够意识到国民态度的变化。这些问题包括对于气候变化的担忧、对于黑人当选总统的态度等等。

7. 对于儿童惩罚动机的探究(Children punish third parties to satisfy both consequentialist and retributive motives, Nature human behavior)

在经典的成人博弈游戏中,有一项名为“第三方惩罚”的游戏,希望能够了解人们是否愿意在牺牲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来惩罚他人的行为。然而,“第三方惩罚”这种游戏却不太适用于对于儿童惩罚动机的探究。在本研究中,作者采用一种新的研究方式,通过告知儿童可以通过把iPad上锁,来阻止做了坏事的小朋友使用iPad。同时,上锁意味着实施惩罚的小朋友也无法使用iPad。在这样的设计下,达到了与“第三方惩罚”类似的目的。文中对于两种实施惩罚的动机,retributive motive(报应动机,指的是认为干了坏事的小孩“恶有恶报”),以及consequentialist motives(结果动机,指的是干了坏事的小孩需要被教育),结果发现两种动机都会驱使儿童去对于他人进行惩罚。

8. 一些与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相关的研究

Lu, J.G., Nisbett, R.E., & Morris, M.W. (2022).The surprising underperformance of East Asians in US law and business schools: The liability of low assertiveness and the ameliorative potential of online classroom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Lu, J.G., Nisbett, R.E., & Morris, M.W. (2020).The Bamboo Ceiling: Why East Asians but not South Asians are underrepresented in leadership 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之所以把Jackson的两篇PNAS放在一起说(其实还有一系列OB领域的研究),主要是考虑到了它们的核心想法其实是比较一致的——探究亚裔当中的东亚裔对比白人群体与南亚裔在美国的处境。竹子在传统的东方文化中有着良好的意象——坚韧不拔、隐忍。但也正是这种内在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东亚裔在美国社会中在法学院、商学院等阶段的课堂参与不足(low participation),在进入职场后不敢与人事主管协商起薪相关的内容导致任职薪资较低,还会影响其在在企业中晋升为管理层的难度。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就是在北美的华人面临的日常情况么。

至于这些文章为什么会发得这么“好”,后面我看到了PNAS上的一个评论对 bamboo ceiling 系列研究总结提到了,这是对 beyond the West vs. the rest 的一个新领域的尝试:也就是说,在少数裔当中也存在不同的“少数裔”文化,例如东亚文化与南亚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在多文化语境当中的差别。

还有一个 take away 就是,即便是做OB,CB具体的个体层面研究,也可以把视角放得更长远一些,虽然是研究领导力,但是这个领导力是在不同族裔之间的差别;虽然是研究promotion,但这个promotion也应该兼顾到其他更底层又或是更宏观的社会变量…只有是这样的相关想法才更有可能发表在顶级的学术期刊中吧。